首页
趋势研究
山海营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
首页
趋势研究
李志刚:2022,创业向何处去?
时间: 2022-02-19
2022,中国创业会向何处去?
经历2021年的风暴后,许多CEO在叩问。
我们依然长期看好中国未来。而在当下,活着,健康地活着是最好的等待未来到来的方式。
何谓健康地活着?
其一,坚持正向价值观,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
这是超越公司使命、愿景的更高层面,或者说,这是公司一切的出发点。时代主题已然变化,普惠与公平成为主旋律基调,共同富裕是最具确定意义的目标。过去一鲸生,万物落的野蛮生长模式已备受质疑。
其二,为商业结果负责,单位模型要为正。
在一级市场充斥着非理性和泡沫的时候,很多公司奉行以亏损换规模、金钱换时间的商业模式,单位模型为负。GMV增长的同时,却没有带来用户留存和复购。但是钱再多,能有时间多吗?习惯性失血的公司,最终时间会证明它的错误。即使已经上市的公司,那又如何?近一年大多数股价暴跌80%上下。
资本的喧嚣时代过去了,创业的浮华时代过去了。没有资本反复输血,每个CEO需要考虑的是,没有融资我如何活下来?这就要自己造血。这就意味着,需要回归商业的常识——一块钱成本的产品就该一块二卖出去,而不是以八毛钱卖出去。
造血就要单位模型为正,CEO一定要把所在行业和公司的成本结构弄得清清楚楚。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一个客户能赚多少钱?十个、百个、千个、万个呢?
单位模型既是一串财务数据,又不仅仅是财务数据。
CEO要弄清楚单位模型如何为正,最核心的就是要理解,客户为什么愿意交钱给你?
飓风过岗,伏草惟存。当新时代来临,顺服风向、紧贴地面抓牢根基的草木才能存活下来。但这还不够。仅为了活着,那就成了苟延残喘。努力活在当下的CEO们,谁没有一个光辉的使命和美好的愿景呢?
健康地活着,是为了等到未来。当下的蛰伏,是为了未来的飞跃。
要飞跃,就必须精准把握创业方向,找到那些只待喷薄而出的朝阳行业。那么,送给大家山海成长营2018年9月8日开营时告诉CEO们的第一句话,「创业者只有将国家、社会、时代、技术与个人命运相结合,才能精准把握创业趋势」。
三年来,从上千位CEO的深度沟通中,我看到他们对看清未来,找到正确方向的紧迫感;也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有迷茫困惑却持续拼搏的坚韧与孤独。创业是一件孤独又充满煎熬的难事。
在我看来,
只有坚持正向价值观,找对方向,强大的执行力才有意义
。而如果价值观歪,方向选择错误,强执行力只会加快公司奔向泥沼的速度。因此我们十分高兴,能帮助不少山海成长营CEO在这样一个转折点,笃定方向,厘清对错,强大心神,从而让企业扎实成长,取得好的商业结果。
从此文开始,我们将带领各位CEO们,俯瞰风向转向的新时代下各个创业新机会。如果有CEO正处在这些具备孕育伟大企业潜力的赛道中,那恭喜你,行驶在一条广袤航道上。不过航路虽宽,任重道远,面对迷茫与挑战,未来的CEO的容错率越来越低,也欢迎与我们探讨你的方向与困惑。
1
工业互联网
2025-2030年,将是工业互联网的高潮。未来三年,是创业者舍命狂奔的窗口期。
供给端的产能过剩、终端消费者个性化的觉醒、移动互联网和芯片技术成熟,以及人口结构发生改变,都在推动工业转型进程。
为什么工业互联网的高潮将始于2025年?因为中国工厂数以百万计,落后产能的更迭需要时间,工厂的数据化基础建设、软硬件技术的落地、订单的转移,也需要时间。
2025年前后,原始手工作坊式的工厂,将会大部分消失,凡是中间环节没有数据化的工厂,要被淘汰。待两三年窗口期结束,基础设施准备就绪,工业互联网会像一台高速行驶的列车一样狂奔向前,迎来真正的爆发。
举例我们一位山海成长营CEO的业务,远在欧洲的客户下单,订单直接分配到中国的某个车间,他能清楚地看到工厂车间内其订单运转情况。这就是数据化的威力,远隔万里,但是能知晓产品生产到哪个环节与工序。
这种数据化类似中国的物流,京东在10年前已经做到,随时掌握包裹的移动位置。工厂比物流订单更复杂,但是同样也能实现,以一种更全球化的方式实现。
工业互联网一出生就是全球化的,它不可能只在中国做生意,因为中国工业自身就是全球化的。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工业互联网公司,它的体量会超过苹果,真正实现全球采购、全球销售。这样一家公司一定会诞生在中国。因为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业体系,供应链全球第一。国家层面对工业高度重视,它是未来的国之根基。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工业相关要素的数据化
,例如原材料、工厂设备、工厂内部管理、下游销售渠道等等的数据化。工厂的数字化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通过移动互联网加芯片,把设备连接成网,产品的数据化与标准化越高,将带来更多订单与复购。
生产环节、劳动力、交易环节,构成了工业最重要的三大要素。从这三面拆解,将有数十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创业机会。
在生产环节,比降本更重要的是增收
。除了极少数特殊行业,当下所有工厂最大的痛点是缺订单,很多公司向工厂提供管理系统,只是解决了降本的一些问题,没有抓住客户最核心的需求,所以难有长期复购。
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将会诞生30家百亿公司,至少5-10家千亿公司,还会诞生万亿公司。而它们,都将诞生在中国,这是中国创业者在全球创业领域最大的机会。
工业互联网的模式在山海成长营CEO中得到了初步验证。
有一位山海营做医疗供应链的CEO,他加入的时候,公司账上现金只有10万元,加入山海营之后,第一年通过他自身的努力及我们的帮助,当年实现30亿元营收的巨大提升。第二年,我们帮助他从工业互联网1.0迭代到2.0,初步成果是他的效率是同行的数倍,终端产品客单价极具竞争力。
还有一位工业互联网CEO,三年前加入山海营之前,我告诉了他八个字——精准匹配,重度垂直。过去这两年,他一直践行了这八个字,并在具体层面,例如工厂改造、自营和加盟的把握,都获得了我们的深度帮助,现在公司发展越来越好。
工业转型的高潮,既包括工厂的转型,也包括随之而来的工人转型。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更多蓝领工人向第三产业转移,留下来的产业工人,则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完成自身的转型提升,以适应数字化以后的工业环境。
2
蓝领
人在哪里,机会就在哪里。
中国蓝领规模已超4亿,其中工人3亿左右,服务业蓝领超1亿。假设蓝领每人年均收入5万元,市场规模至少可达10万亿元。
同时,新一代蓝领群体也在走向岗位,90后、00后为主的新蓝领多为初高中或技校毕业,与互联网一起长大,自尊心强、追求个性,多依赖于熟人,易冲动消费,可支配收入高,热爱自由,工作流动性高。
举例来说,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曾接触过一个女孩,本科毕业,从事健康护理行业,二十出头,边干边旅游,三个月就换一个城市。这样的「提桶青年」正反映出了新蓝领的工作和生活观念。
围绕这群广大、独特的蓝领群体,存在无数创业机会,可诞生多家百亿甚至千亿美元的公司。
围绕蓝领的创业是做「人」的生意,这契合了「李志刚四杀」中的「非标」,避开了擅长做标准化的巨头的主航道。
当前一线城市蓝领劳动力供不应求,工作流动性高,用工成本显著上升,多因素导致了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力成本占营收比例甚至可达30%,而疫情更是暴露了此类企业薄弱的抗风险能力。如何改变用工结构、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用工效率的难题亟待解决。
对此,基于精准匹配的灵活用工将成为一大应对方案。
一方面,灵活用工模式能够改善「有项目有钱赚,没项目没钱赚」的工作现状,也可以缩短蓝领工人更换工作的时间,让他们感受到工作的自由,有着稳定就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餐饮、零售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能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
灵活用工适用于有闲忙时段之分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蓝领集中、依靠项目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同样适用于新经济催生出的网约车司机等新工种。长期来看,解决合规问题后,灵活用工的变革会延伸至多数产业,但
能切到大蛋糕的公司,核心业务必然是交易。
灵活用工模式也已得到验证。山海成长营首期CEO、喔趣科技创始人兼集团CEO储峰加入后,选择了从服务业排班软件切入灵活用工的方向,三年时间估值从3亿上涨至百亿,累计融资超16.6亿元,目前已是人力资源行业新独角兽公司。
蓝领的
职业教育
发展有其必然性和持续性,我们判断这一领域肯定会出现若干家百亿美元公司。
必然性在于,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也将慢慢朝「10%农业,20%工业,70%服务业」的总体比例方向发展。其中农业、工业向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要求从业者学习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大存量蓝领群体的再就业,依赖于再教育。比如未来机械化、智能化的农业,会催生出智能维修等新需求;智能化工厂所需要的是能安装、调试机械的中高级技术工人;而围绕城市的细分服务业至少有几十个,其中2020年养老护工的缺口已达200万。
从供给角度看,当前一线技术和产业人才供不应求。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育宏观规划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持续性。
如何从趋势和需求端研发课程,帮助供给端学生更顺滑地与需求端企业衔接,同时对蓝领提供持续、长期的职业陪伴、帮扶,将是切入这个市场的关键。
创业者要做大,在这个行业该如何找到自己的核心壁垒?李志刚四杀中的「重公司」理念可以解决,自建学校,抓住教研核心,结合产业趋势和企业需求研发标准化课程;之后通过加盟的方式与职业院校合作,解决获客问题;最后,要为学生提供持续的职业帮助,解决学生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如山海成长营一位CEO,致力于发展智能制造职业教育,已研发出工业机器人等四大门类通用课程,生源主要来自国内高职、大专学校,培养出的高级技术工人月薪可达1万元,且毕业后学生的留存率可达70%。
3
养老与医疗
养老产业
将于2025迎来第一个小爆发。
大概十年前,我曾经见过一个国外投资人,想通过投资养老赚钱,投了10个项目,结果血本无归。养老产业虽然看似处处是黄金,却不是唾手可得,这是个长期的事业,跨度长达二三十年,如果切入的时机和方式不对,先驱会成为先烈。
2020年是养老创业的元年,主力消费人群60后正式步入老年时代,跟40后、50后不同,60后总人口超2亿,先后经历了高考、下海、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等时代的变革,眼界更开阔,有消费欲望和付费能力,愿意为更好的退休生活买单。
除了踩准时机外,创业公司还要真正了解服务的客户。
怎么让用户付费来认可,最重要的是收获他们的信任,而信任需要时间培养。
我见过很多做老年社交或工具类的线上公司,获取到流量后难以变现,生存艰难甚至倒闭。根本原因在于通过工具建立与老年人的链接,没有情感,难以获取信任,更别说产生交易行为。相反,隔壁家卖保险的小王给张大爷又洗脚又背上楼,老大爷就愿意把积蓄拿出来买保险。
获取信任的关键,线下是建立信任的主要渠道,考虑本土化经营,比如通过社区或点位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区域选择上,中国有两大区域适合做养老,一是长三角,例如上海、苏州、南京等地,老龄人口比例已超过18%,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其二是成都,少不入蜀老不出川,从自然环境、休闲娱乐、配套设施、医疗资源等条件考虑,成都在养老健康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线下建立根据地后,要打造出真正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老年人是非常现实的,只有给他们的健康生活带来帮助、产生价值,他们才愿意付费。寻找到最小的切入口,例如他们害怕孤独,举办老年人线下聚会;喜欢怀旧,组织一场知青回忆之旅等,只有抓住了具体需求和场景,用户才愿意买单。
养老产业预计在2025年才会迎来小的爆发,因为65后退休,他们拥有更强的消费能力和意愿,这时候巨头可能会进入,创业公司还有两三年的窗口期。但未来的竞争格局会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因为数亿人的庞大群体、非标的需求,没有哪一家公司能够普遍满足。
疫情是很多行业的转折点,对于
医疗行业
也是,无论男女老幼,拼搏一生如果连健康都无法保证,那就是一切归零。疫情会加速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投入。
但目前为止,很多医疗创业公司还在焦灼探路,其根本原因在于没弄清楚买单方是谁。任何创业在进行商业变现之前都要思考:谁是你的第一客户?只有充分了解这层关系,才能开发出好产品和服务。
医疗领域主要买单方就四类:政府、药企、医院和个人。前三者的钱都很难赚。医保,国家既要开源节流,也要靠其他力量补充多元保障体系;医院,采购流程复杂、规则不透明、决策周期长、账期压力大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药企,广告天花板有限,商业变现曲折,并未给行业直接创造价值。
真正的机会在于C端个人,无论是个人健康管理,还是医疗诊治都存在空白。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就医现状,是对医生和病人的双向损耗,如何让群众能就近看上病、看好病,也需要依靠社会力量解决。
未来社区医院、基层诊所既是一个看病的地方,也是服务老年人的终端
,在此终端上,叠加产品和服务,会是很好的创业机会。
例如慢性病患者不需要每次都去大医院,但也需要定期看病、买药、换药以及日常保健等。社区医院作为线下支点,有距离优势,如果能够不断提供优质的医疗康护资源和服务,满足用户健康管理和日常保健需求,就会持续产生复购。
经营用户远比经营商品更重要。
创业公司能与巨头抗衡的在于差异化竞争,从非标切入,做重产品和服务。地域选择上,一线城市医疗资源发达,太下沉的县城又没有足够多的供给和客户资源,二三线城市更为适合,未来医疗创业者可能分两类,一类技术研发驱动,例如医药研发等,通过建立技术壁垒获益。还有一类是服务,利用社会化供给提供更普惠、优质的医疗服务。不管哪类,技术终究会成为医疗行业最基础也是最终的门槛。
4
餐饮
因疫情带来的短暂波动不影响餐饮产业未来持续增长的趋势。餐饮连锁化品牌化将重构产业格局。未来5-8年,
餐饮行业
会诞生30家千亿级公司,100家百亿级公司。
预计在2028年,中国餐饮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万亿元左右,到时候会出现约30%的集中度,未来餐饮连锁品牌的市场总规模将达到2.4万亿元左右。这2.4万亿就是创业机会。
其中最大的机会还是在下沉市场,下沉市场餐饮品牌化、连锁化是最大的趋势。
一二线城市房租以及人力成本高,并且竞争激烈。下沉市场的成本相对低很多,并且从需求端看,下沉市场的年轻人不会为高昂的房价过度担忧,可用于消费的收入比例相对更高。
下沉市场餐饮创业一定要注重本土化的口味和服务以及标准化的打磨与输出。一县一世界,哪怕只相隔三十公里的两个县城,口味都不一样。因此,在供应链上做好标准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差异化,对供应链整合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另外,就单个餐馆而言,从选址到装修、供应链,到员工的动作、门店的营销获客以及用户管理等要做好标准化的打磨。然后将这一整套的标准化体系输出,能够真正帮助加盟主更好地赚钱,才是关键。
除了餐饮连锁化品牌化,餐饮上游供应链也有很大的创业机遇。标品餐饮供应链都有巨头公司掌控上游,可以大批量生产和销售,所有创业者难以做大。因此,
餐饮供应链的机会在餐饮半成品
。
从一个餐馆的成本来看,食材占据了最大的比重,约为35%,这部分也是餐馆最能够直接优化的成本结构。餐饮半成品能帮助餐馆降低损耗,增加效率,并且更加健康卫生,所以餐馆会愿意买单,而这个是巨头和小贩都做不了的。
餐饮供应链的上游本身是非标的,餐饮半成品公司的价值是把非标变成标准化的,公司一定要深度掌控上游的供应链,需要自己开工厂,或者至少在整个管控过程中要投入大量人力。
5
泛农业
2020年3月,我们就判断
农业迎来最佳创业时机
。这个观点仍旧不变。
观点的根基就是农业的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农村人口持续流失,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对优质、安全、性价比高的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农业供需矛盾将倒逼农业升级。加上疫情还在持续,未来国内外环境依旧复杂多变,农业在国家粮食安全层面的战略意义也不断凸显。
软件、硬件、互联网技术的积累和快速发展,未来将加速落地,帮助农业提高效率。
我们一直认为,
农业创业的核心是控制上游。未来只有做深做重才能建立更深厚的壁垒。
中国疆域广阔,天气和土壤等因素差异巨大,导致农业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偏低;未来创业者通过加强科技研发,研发相对标准化的农产品,继而形成品牌化,产生市场溢价。
在生产服务端,通过加强对农业技术投入,创业者也可以找到机会。比如农业有机肥,过去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造成了很多环境问题,也影响农产品品质。
创业者与养殖业相结合,把动物的排泄物或动植物残体等富含有机质的农产品副产品做主要原料,既帮助养殖户回收了废弃物,也能够带来更大收益,对生态环境也更加友好。
以技术改造农业的,还包括农业机械智能化。目前以大田农机为主,比如新疆的棉花种植、东北的水稻种植等大规模作业。未来,通过把人+设备相结合,更多小型、精密化、立体空地一体的机械能够在复杂地形做高附加值作物的种植。比如在山地精细化采摘茶叶、荔枝等等。而在未来,大量的乡村将会慢慢消失,到时农业机械的智能化乃至于自动驾驶,将在广袤的农田上找到自己的应用场景。
6
下沉市场
围绕10亿「农民」的生意与生活,餐饮、养老、出行、医疗、教育、旅游、工业等一切行业都有着足够的增量空间。
「农民」在这里,不再是狭隘的职业身份。它泛指着生活在300个地级市、2000个县城、40000个乡镇上的下沉市场人口,从田间耕耘的农夫,到车间操作的工人,再到城市间穿梭的骑手和快递员,都是10亿「农民」的一份子。
而这10亿「农民」,是未来创业的基本盘。
如何让他们的生意与生活变得更好,是下沉市场创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与中国未来三十年最大的确定性「共同富裕」是路径一致的。
乡镇是中国商业的终点。从市到镇,这一条生态带中,一定能够发育出各自适合落地的商业模式。
从目标来看,深刻理解用户,并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与服务,更好地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将会是一个商业模式形成闭环的关键。
从用户群体来看,因为房价和生活成本较低,不少下沉市场的用户的可支配收入是高于一线城市白领的。2021下半年我们在四川乡镇调研,镇上的蒸糕夫妻店,没有房租,扣除食材成本,一天净利润有1000元;而且当地很多人只工作上午半天,下午就打牌娱乐或者休息,生活安逸闲适。这无疑蕴藏了大量的创业机会。
因为城镇化的进程,很多年轻人与父母在空间上是分离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闯荡,县城里的常住居民,大约三分之一是中老年人,未来五到十年,这个比例可能会提升到五成。
未来下沉市场至少有三四亿的老年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子女在身边,他们的精神需求该如何去满足?这是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创业者的巨大机会。围绕着这些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每一样都是有机会出现百亿美元公司的巨大市场。
当前下沉市场精神领域消费还很少,缺乏好的创业公司。我们也期待有更多优秀创业者关注下沉市场的精神消费,为老人及下沉市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精神娱乐体验。
创业早期的CEO要做好下沉市场赛道,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首先,真正懂得下沉用户,瞄准真实需求,做好方向和选择,为他们的生意与生活带来价值。
山海成长营有一位CEO,他做的就是下沉市场的餐饮连锁化,他的加盟主一年可以做到约20万元左右的利润。这些加盟主部分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通过这样一份工作,提升了收入水平,获得尊重与认可。这是一个典型的围绕10亿农民的生意与生活,通过S2B2C的模式,帮助更多下沉市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例子。
其次,重公司,一县一世界。下沉市场的商业落地必然是本土化的
,比如四川乐山的两个县相距30公里,但是他们各自县城中的社会圈子、人际关系、消费习惯都可能差异很大。即使同样是吃鸭子,一个喜欢吃甜皮鸭,另一个则喜欢吃烟熏鸭。所以一县一世界,一个产品一套模式打天下不再可行。
根据商业形态的不同,需要有本土化的团队管理能力、供应链能力或服务能力。在应对本土化竞争的时候,用服务、产品的标准化形成壁垒。针对不同的封闭单元,以县城为单位,搭建本土化的团队,做本土化的深度运营,是未来下沉市场创业的出路,也是下沉市场创业中最大的难点之一。
再次,要用口碑和熟人转介绍来形成信任感,
不管是用户还是加盟商都需要有实际的信任感才能进行有效的规模化推广,熟人经济是下沉市场十分重要的逻辑。
我们做出了判断,我们也在积极地践行。
以山海成长营三期一位CEO的电子企业为例,通过工业互联网的协同,在安徽的一个县级市建立了高精度、高科技的智能工厂,能够让数千员工月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这份收入在县城较为可观,提升了员工们的消费信心和生活品质,停在工厂的小汽车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员工。
无独有偶,山海营二期的一位CEO,将自己的智能化工厂放在了重庆郊区,而这家工厂的工人中,当地的中青年妇女占据了大多数,她们吃苦耐劳、工作精细,在这家工厂提供的培训中,掌握机器操作,学习看懂参数,不断让自己的能力与智能工厂的要求匹配。当地月均收入3000元左右,她们能够拿到6000元左右的月收入。一位40岁左右的女工人说,外出打工,做的事情越来越不确定,找工作越来越难,而且外出让她与家庭长期分开,现在这份工作,解决了她的很多问题。
在蓝领与职业教育中,山海成长营首期CEO、喔趣科技创始人兼集团CEO储峰,以及三期几位CEO,他们公司所赋能的用户,也是生长在中国各地的「新农民」们。
山海成长营的CEO们运用「李志刚四杀」中的「非标、重公司、高科技、全球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且正在不断规模化验证。
结语
这次的趋势发布,正值新经济100人成立六周年,而山海成长营的第五期招募也已过半。两年前的2020年度预测,正在飞速地落地成真。这几年来,山海成长营的CEO们,也在以昂扬的姿态、坚定的步伐奔赴愿景,获得超预期的收获。我相信,他们奔赴山海,山海也会成为他们蜕变的助力、腾飞的羽翼。这是双方相互成就的良性循环。
2022年乃至后续几年,不少的创业公司都将面临生存大考。如何真正为商业结果负责,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这个问题要留给CEO自己。如果事不可为,再次更扎实地出发,不失为好的选择。而如果继续坚持,就要找到自己的根据地与单位模型,用商业结果证明你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企业家们的价值观与实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题必然是商业竞争。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企业家要用自身实力与家国情怀,共同构筑成一道厚重的核心壁垒,从而在这一时期历史转折的宏大叙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必将对中国企业家有更高的要求。
如此,山海成长营送给CEO们的三句话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坚持正向价值观,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
创业者只有将国家、社会、时代、技术与个人命运相结合,才能精准把握创业趋势。
所有公司的胜利,最终都是价值观的胜利。
希望看到此文的CEO们,不畏短期的寒冬与艰难,带上这三句话,朝着未来的星辰大海进发。未来20年,是中国走向巅峰之路的时代;未来20年,是追求卓越的创业者们最好的时代。只是现在,故事与泡沫面临着真实世界的考验。
寒冬过后,蛰伏的万物,会迎来新的春天。不摧不折,悠悠可期。
期待更多价值观正、想做大事的CEO加入山海,我们一起翻山越海!
(李志刚:山海成长营创办人、新经济100人创始人兼CEO。著有《创京东》和《九败一胜: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在京东早期,美团、拼多多A轮时,就发现、判断并帮助他们成长。其创办的山海成长营,目前近40位CEO,已成就
12家
行业头部、
5家
独角兽、
2家
百亿、
1家
百亿美元。联系邮箱: BP@newtop100.com)
上一篇:李志刚:职业教育将诞生百亿美元公司
下一篇:致创业者:路在脚下,奔赴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