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

李志刚:未来三年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最佳窗口期

时间: 2022-03-03   
图片


2025-2030年,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高潮。未来三年是创业者舍命狂奔的时候。

这个结论源于我们过去一年在四川、重庆、安徽、江苏等多地的调研,以及山海成长营CEO的实践案例。


图片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自2012年提出,已发展近10年,但最近才加速发展,原因在于环境的变化:

  • 供给端产能过剩


生意好的时候粗放式经营看不出大问题,工厂主升级改造的愿望也不强烈。但供给过剩、订单减少后,必须精打细算过日子。

  • 需求端消费习惯出现改变


95后、00后成为主要消费群体,C端需求变得更加个性化,倒逼上游工厂向小规模、快速反应的生产方式升级。

  • 移动互联网技术和芯片技术的成熟


过去,每台设备、每个车间,更多是单独作业,工厂不能实现数据的实时收集和链接,总部无法随时掌握车间或分厂的生产情况。生产信息尚不能同步,更不要说生产与销售部门、与后台的协同了。

即使有的工厂实现了数据化、信息化,但每个工厂仍旧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工厂之间,工厂与上下游企业之间是没有数据互联的。

过去二十年,得益于互联网带来的用户数据互联,消费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发展缓慢的工业互联网,也应从生产开始,将产业上下游数据打通,其核心就是每台设备终端的数据化。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芯片技术的成熟,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了可能。在全面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下,工厂才能真正适应下游服装、化妆品、小家电等各种各样的订单需求,对小批单量订单进行快速反应,根据系统的推荐迅速进行采购、备货、生产、交付,一周或15天以内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

  • 人口结构和特征发生变化


中国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短缺,而劳动主力90后、00后不喜欢重复无聊的工厂工作,双重利空因素倒逼工厂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变革。

举例来说,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曾接触过一个女孩,本科毕业,从事身体护理行业,二十出头,边干边旅游,三个月就换一个城市。这样的「提桶青年」正反映出了新蓝领对工作和生活的观念。


为什么工业互联网的高潮始于2025年?因为中国工厂数以百万计,落后产能的更迭需要时间,工厂的数据化基础建设、订单的转移,也需要时间。

2025年前后,原始手工作坊式的工厂,会逐渐消失,凡是中间环节没有数据化的工厂,要被淘汰。

留给创业者的时间不多了。待两三年窗口期结束,基础设施准备就绪,工业互联网会像一台高速行驶的列车一样狂奔向前,迎来真正的爆发。

以我们山海成长营的一位CEO业务为例,远在欧洲的客户下单,订单直接分配到中国的某个车间,他能清楚地看到工厂车间内其订单运转情况。这就是数据化的威力,远隔万里,但是能知晓产品生产到哪个环节与工序。

这种数据化类似中国的物流,京东在10年前已经做到,随时掌握包裹的移动位置。工厂比物流订单更复杂,但是同样也能实现,并且正在实现,以一种更全球化的方式实现。

因为工业互联网一出生就是全球化的,它不可能只在中国做生意。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工业互联网公司,它的体量会超过苹果,真正实现全球采购、全球销售,并且一定会诞生在中国。因为,中国有着球最大的工业制造业基地,全球供应链排第一;同时,国家层面对工业高度重视,工业是国之根基。

工业互联网迎合了国家与时代的需求。它为制造业强国保驾护航,帮中国制造业做强做大。它服务的是成千上万家制造业企业,工业互联网企业做得越大,中小制造企业会活得越好。这十万家、百万家、千万家中小制造业,他们借助中国互联网转型升级,也完成了自身的升级换代,从而在全球供应链的运行中取得更好的回报。这也意味着,参与到工业互联网中的工人们,也能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工业互联网能帮助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未来市场像浪潮一样不可阻挡。


图片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工业相关要素的数字化,例如原材料、工厂设备、工厂内部管理、下游销售渠道等等的数字化。生产环节、劳动力、交易环节,构成了工业最重要的三大要素。从这三面拆解,将有数十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创业机会。

生产要素相关的机会有:

  • 原料B2B


B2B的核心是集中采购,工业有众多细分品类,其中不乏需求量大且非常垂直的品类。


选择切入点的时候,需要考量品类最好是非标的,否则互联网巨头容易入局,轻易收割战果;另外上下游都不能过于集中,避免上游卖家或者下游买家话语权过大,创业公司没什么操作空间。


除了原材料,元器件、模具等上游有上万家,下游有几十万家,上下游都足够分散的行业,存在的B2B创业机会也很大。 


  • 生产销售场景解决方案


目前有许多工业互联网创业公司,从生产的不同环节切入,包括厂房管理、设备管理、生产流程优化、库存管理、订单派单优化、仓库管理等等。


在生产环节,比降本更重要的是增收。除了极少数特殊行业,当下所有工厂最大的痛点是缺订单,很多公司向工厂提供管理系统,只是解决了降本的一些问题,没有抓住客户最核心的需求,所以难有长期复购。


销售要素相关的机会有:


  • 定制化生产


工厂的数字化需要大量的工作,通过移动互联网加芯片,把设备链接成网,给每台设备打上标签。标签越细化,意味着产品的标准化越高,带来更多订单与复购。

劳动力要素相关的机会有:

  • 机器替代


工业生产,除了原料、厂房、设备等,一大重要生产资料即人力。机器部分取代人力,是未来一大趋势,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力主要有以下三类场景。


第一类是危及生命健康的工作。近两年我国有了更多明确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互联网发展,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未来效率要让位于公平,人们的生活质量将更加重要。让工人承担巨大生命危险的工种,比如高温、高空、密切接触化学药品等,会优先被机器人取代。


第二类,是招工困难的工作。前文提到,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短缺。2012年,我在富士康调研时,有位1996年出生的女工,她一天同一个动作要重复五千次。由于00后的偏好,这一类枯燥乏味的工作将越来越难招到工人。人口的双重利空因素,使得这些工作未来会被机器取代。


第三类将被机器取代的,是人力效率明显低于机器的工作,比如一些标准化流程,任务可被机器迅速完成的岗位。


自动驾驶属于机器替代的一个细分领域。最近我们访谈的多家公司验证了我们在2019年发布的趋势预测,自动驾驶在封闭的工厂、仓库、矿区等场景有着广阔的商业前景。

譬如一家公司是通过无人叉车切入仓库场景的,已经实际落地。在仓库这样确定性比较强的环境里,无人叉车的优点就是比人更好管,比人的成本更低。与其相似的,另一家公司在矿区封闭场景下,做无人车的改造与运营。

自动驾驶和产业结合是创业公司切实可行的商业路径。

虽然当下工业机器人市场空间还不到一千亿人民币,但国家正在积极倡导产业转型,无论是从安全还是成本的角度,机器取代部分人力是势不可挡的,未来工业市场三十万亿规模,即使百分之几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也是万亿级市场。

  • 职业教育


这场转型的高潮,既包括工厂的转型,也包括随之而来的工人转型。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更多蓝领工人向第三产业转移,留下来的产业工人,则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完成自身的转型提升,学习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数字化以后的工业环境。

比如,智能化工厂所需要的是能安装、调试机械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一位在电子产品供应链多年的资深人士说,工厂实现自动化后原先一条线需要200人,现在只需要20人。10个最基础的操作工岗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1个技术工岗位。

山海成长营一位CEO致力于发展智能制造职教,已研发出工业机器人等四大门类通用课程,将普通工人培训成能够操作智能系统的高级技术工人,月收入从原有的4000元提升到8000元。


图片

工业互联网,严格来讲壁垒是比较深的,甚至巨头都不一定擅长。因为它需要创业者具备三种能力:

首先,要懂硬件、懂实体,要自建工厂,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虽然这个过程会很痛苦。

其次,要有软件能力,如果只有硬件和实体,中国至少有百万家传统工厂老板在做,你要靠软件把硬件连接在一起,盘活它们。

再次,销售能力,要有跟工厂主打交道的能力,至少你的公司要有这方面的基因。

同时具备以上三种能力的CEO,在中国很少见,所以创业者至少要懂一类,如果CEO是软件出身,就要通过团队搭建来弥补硬件与销售能力,实现软件、硬件、销售三位一体。

工业互联网的模式在山海成长营CEO中已经得到了初步验证。

有一位山海成长营做医疗供应链的CEO,他加入的时候,公司账上现金只有10万元,加入山海成长营之后,第一年通过他自身的努力及我们的帮助,当年实现30亿元营收的巨大提升。第二年,我们帮助他从工业互联网1.0迭代到2.0,初步成果是他的效率是同行的数倍,终端产品客单价极具竞争力。

还有一位工业互联网CEO,加入山海成长营之前,我告诉他八个字——精准匹配,深度垂直。过去这两年,他一直践行了这八个字,并且公司在一些具体的层面,例如工厂改造,自营和加盟的把握,都获得了建议,现在公司发展越来越好。

工业互联网完美契合「李志刚四杀」——非标、重公司、高科技、全球化,在这个领域将会诞生二三十家百亿美元公司,至少5-10家千亿美元公司,还会诞生两三家万亿美元公司。

时不我待,对于抱负远大、有志于深耕工业互联网的创业者来说,现在是进入的最佳窗口期。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有潜力的创业者,助力中国成为真正的工业强国。欢迎价值观正,有野心想做大事的创业者和我们交流。

图片

(李志刚:山海成长营创办人、新经济100人创始人兼CEO。著有《创京东》和《九败一胜: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在京东早期,美团、拼多多A轮时,就发现、判断并帮助他们成长。其创办的山海成长营,目前近40位CEO,已成就12家行业头部、5家独角兽、2家百亿、1家百亿美元。联系邮箱: BP@newtop100.com)

上一篇:致创业者:路在脚下,奔赴山海

下一篇:李志刚:以亏损换规模的时代已结束 CEO要建立自己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