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哪里,机会就在哪里。
放眼中国,超过10亿人口主要生活在二三线城市乃至县城乡镇农村的广大区域中。这是中国人口的主体群体,宏观政策的考量需要以这一主体群体为主导方向。尤其是在当下,共同富裕是未来三十年最大的确定性。宏观政策的影响必须纳入CEO对创业方向选择的思考中。在农田果林里劳作的农夫,属于它;在大街小巷中穿梭的骑手,属于它;在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属于它;在小吃店里招呼客人的服务员,属于它。「农民」在这里,不再是狭隘的职业身份。它泛指着生活在300个地级市、2000个县城、40000个乡镇上的下沉市场人口。这一群体,他们的收入状况有着清晰的数据。在2021年工作报告中,总理曾经提到,有超过6亿人口,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从工作生活节奏,以及消费结构来看,他们也与一线城市的居民截然不同。简单举例,一个一线城市的普通白领收入不低,但在房价、教育和日常开销的压力下,可支配收入比较有限。同时,一线城市的工作压力大,通勤时间过长,超过两小时也是家常便饭,这就消耗了他们的空闲时间和额外的消费热情。然而,居住在县城的本地人,首先房价和日常开销的负担低,通勤时间短,空闲时间长,可支配收入相对高。他们有提升收入的欲望,也有更强的消费能力,以及提升消费质量的需求。一个体量巨大、有意愿过上美好生活的群体,其容纳的市场空间,是每个创业者不可忽略的。从商业竞争的角度来看,一二线城市的商业市场已经非常成熟,竞争饱和甚至过度饱和。在这样的市场里死磕,要么内卷厉害,赚不了什么钱;要么竞争失败,直接倒闭。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2021年中国城镇化率64.72%。这个数据还会继续提升,意味着数亿人口从农村到城市迁移,带来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变化意味着新的市场增量。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受限于就业、交通、居住以及公共管理等压力,扩张有限。市场增量,将落在更低线的城市、县城、乡镇上。2016年,我就提出「乡镇是中国商业的终点」。为什么中国商业的终点既不是村庄,也不是县城呢?首先,城镇化是不可逆的进程。很多自然村在萎缩、消失,而村庄位置分散,单个村庄人口总量和密度都不够,如果公司业务的终端放在村庄,单位模型不成立。八九年前,有巨头就尝试下沉市场,把终端放在了村庄。最终失败,把业务打包卖出。如果选择业务终端在县城,那就存在着隐患,无法全面触及自己的用户群体。中国的县城,可能最偏远的乡村距离县城一百多公里,乡镇离县城有个二三十公里也常见。平时村民会每天去县城吗?不会。大部分人在乡镇做买卖、赶集,有重要的事情才会去县城。乡镇下接乡村,上承县城,它不会因人口太少,收入覆盖不了成本,而让单位模型不成立;也不会距离用户太远,只能覆盖少数用户。所以,把业务终端放在乡镇是合适的选择。同时,人往高处走。村里的人想到镇上,镇上的人想到县城。县城相比乡镇,吃喝玩乐、医疗教育等功能更加完善,生活的便利和社交活动的丰富更多地满足了周边人群的需求。依托乡镇,将出现越来越多人口50万到100万的超级县城。在这样的县城,做生意可选择的项目更多了。过去数十年,中国打工的人口是「孔雀东南飞」,每年像候鸟一样往返于东西部,南北方。超级县城的出现,提供了足够的就业人口。市场和用户的本土化,不仅能解决过去迁移式的用工,避免很多人伦悲剧——譬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还能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以山海成长营3期一位CEO的电子企业为例,通过工业互联网的协同,在安徽的一个县级市建立了高精度、高科技的智能工厂,能够让数千员工月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这份收入在县城较为可观,提升了员工们的消费信心和生活品质,停在工厂的小汽车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员工。无独有偶,山海营2期的一位CEO,将自己的智能化工厂放在了重庆郊区,而这家工厂的工人中,当地的中青年妇女占据了大多数,她们吃苦耐劳、工作精细,在这家工厂提供的培训中,掌握机器操作,学习看懂参数,不断让自己的能力与智能工厂的要求匹配。当地月均收入3000元左右,她们能够拿到6000元左右的月收入。一位40岁左右的女工人说,外出打工,做的事情越来越不确定,找工作越来越难,而且外出让她与家庭长期分开,现在这份工作,解决了她的很多问题。
我经常讲CEO必须做的三要素,第一是方向和选择,第二是团队组织,第三是资本。如果方向选择正确,团队组织能力强,那必然带来好的商业结果,资本会自己找上门来。下面我从方向选择、团队两方面,简单谈谈下沉市场的机会,以及如何应对带来的挑战和困难。
10亿农民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因为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和风俗习惯等的差异,催生了需求多样、环境复杂、管理难度大的市场,许多行业都能在这个市场找到对应的群体需求。
前文我们谈到了下沉市场居民的生活、工作氛围比较放松悠闲。2021下半年我们在四川乡镇调研,镇上的蒸糕夫妻店,没有房租,扣除食材成本,一天净利润有1000元;而且当地很多人只工作上午半天,下午就打牌娱乐或者休息,生活安逸闲适。这样的市场让各类休闲餐饮业态有足够的拓展空间。截至2021年目前,全国本科学历的总人口数在7000余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约为5%。这个数字说明,学历优势不明显的数亿适龄劳动力们,必然要学会一技之长,才能稳定地养家糊口。职业教育对于大众市场的人群就业有着重要意义。需要职业教育的人群,大多数来自于下沉市场的蓝领,随着产业的升级,如何能够为他们的稳定就业提供助力,是一件非常有社会价值的事。2015年前,我在很多县城、乡镇看到驾校培训的广告。学完开车之后,很多人去做了滴滴打车的司机。司机、裁缝、泥瓦匠、厨师、按摩师傅……学一门技术,让自己能吃上饭,过好一点的日子,是小镇青年们的朴素追求。职业教育的用户天然存在。下沉市场的绝大多数消遣时间消费,主要是纯线上娱乐和棋牌。这种单一的精神消费产品,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消费需求。下沉市场人民有钱有闲,需要更丰富的、更高品质的产品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因为城镇化的进程,很多年轻人与父母在空间上是分离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闯荡,县城里的常住居民,大约三分之一是中老年人,未来五到十年,这个比例可能会提升到五成。未来下沉市场至少有三四亿的老年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子女在身边,他们的精神需求该如何去满足?这是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创业者的巨大机会。我认为未来的精神消费产品,不会是纯线上的,是需要在线下提供服务、在线下落地的。下沉市场医疗资源匮乏,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最多的病人集中在下沉市场。需求和供给的错位,导致病人涌入北上广、省会城市等一二线城市看病,给自己及家庭成员带来极大的成本,也给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通过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层医疗,国家引导病人在本地看病,尤其是小病在社区医疗机构解决即可。这是大势所趋。
下沉市场并不好做。创业者进入县城、乡镇之后,面对着两个主要问题:
1.追求规模扩张的话,那管理半径有限,管理成本高。
2.当地市场夫妻老婆店是主流,拥有本土化优势,人情关系做得熟络。
在下沉市场做纯直营店模式,带来的管理难度会特别大。光是如何管理好各地的店长,就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痛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店长的主观能动性对一家门店的业绩好坏有非常大的影响。即使是从总部发出的食材、标准化管理体系,到了终端门店,能否让服务员热情饱满地响应客户需求,能否让门店卫生细节做得到位,能否保证食材新鲜,都非常依赖店长的意愿和能力。创业公司可以先做少量直营门店,打造单位模型和标准化管理体系,然后再通过加盟的形式扩张。而面对夫妻老婆店的同质化竞争,创业公司的优势在于,有更大的品牌势能,有更强的供应链能力。创业者可以收编或者和夫妻老婆店合作,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敌人弄得少少的。第一,打磨好单位模型。这一点必须反复强调,如果你的单位模型在一个县城是亏的,那么在1000个县城开1000家门店,也是亏的。单位模型必须为正,在下沉市场需要抛弃烧钱换规模的想法。
第二,重公司,一县一世界。下沉市场的商业落地必然是本土化的,比如四川乐山的两个县相距30公里,但是他们各自县城中的社会圈子、人际关系、消费习惯都可能差异很大。即使同样是吃鸭子,一个喜欢吃甜皮鸭,另一个则喜欢吃烟熏鸭。所以一县一世界,一个产品一套模式打天下不再可行。
根据商业形态的不同,需要有本土化的团队管理能力、供应链能力或者服务能力。在应对本土化竞争的时候,用服务、产品的标准化形成壁垒。针对不同的封闭单元,以县城为单位,搭建本土化的团队,做本土化的深度运营,是未来下沉市场创业的出路,也是下沉市场创业中最大的难点之一。第三,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使得公司上下拥有共同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培养好公司自己的人才。第四,通过技术系统,做好管理的标准化,包括财务系统、供应链,以及人员培训等。广袤无际的下沉市场,需要更多的好公司来满足多种多样的用户需求,更好地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我们山海营训「坚持正向价值观,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所倡导的。不过,下沉市场要做起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CEO有长远的眼光,做好10年规划;也需要CEO足够接地气,不能在北上广CBD的大厦里想象用户是什么样的。至少需要拿出一半时间接近用户,扎根在你的用户市场。我们也期待有更多优秀创业者关注下沉市场,并与我们联系,交流有关下沉市场的一切。(李志刚,山海成长营创办人、新经济100人创始人兼CEO。著有《创京东》和《九败一胜: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在京东早期,美团、拼多多A轮时,判断并帮助他们成长。山海成长营已成就12家行业头部、5家独角兽、2家百亿、1家百亿美元。联系邮箱: BP@newtop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