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很多公司在生产经营上遭遇困境,甚至面临生死挑战。环境的严苛,对CEO的组织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过去大环境好的时候,风口上的猪也能飞起来,公司顺着大势增长。这并不完全是公司真实能力带来的结果,反而把原本的一些短板——比如低下的组织能力,给掩盖了。疫情下,创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过往的短板被彻底暴露出来,于是很多看起来光鲜的公司突然就进入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让公司存活是每个CEO的本能意识,有问题就要解决。我们上一篇文章从方向与选择的角度做了解答。今天我们从公司的组织能力角度谈一谈,如何在后疫情时代修炼内功,打造健康的团队组织,帮助公司渡过难关。
在组织层面,衡量公司健康情况的关键指标,是长期、可持续的人均产出。从经营与资本的层面来看,就是单位模型,今天不多展开,下一篇文章再详谈。
过去亏损换规模的时代,有资本给公司输血,即使不注重人均产出的公司组织,也可以苟延残喘活下去,或者用明面上的营收高速增长掩盖组织臃肿、效率低下的问题。
对大多数公司来讲,如果人均产出低于50万元,则意味着这个团队里吃大锅饭的员工比例比较高。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公司,如果人均产出低于50万元,基本都是亏本的。
现在,输血管被切断,不能自身造血的公司就要失血休克甚至死亡。在组织层面,当下创业公司最核心的一件事,就是要抓人均产出。这是硬指标。人力成本高的科技公司,甚至需要把这一指标提升到100万元,否则难以盈利。
人均产出是衡量组织能力的指标,也是组织能力造就的结果。要实现这个结果,需要公司从头到尾做很多工作。
首先,公司的方向必须正确。如果方向是没有前途的,再优秀的团队也拿不到好的结果,也无法保证长期可持续的人均产出。影响组织能力的首要因素,仍然是CEO对方向和选择的判断。
其次,公司在组织层面需要做系统性调整,要把个体捏合在一块,形成强壮的小拳头。具体做法展开如下:
只有公司思想统一,并随时随地为了实现目标,围绕着50万或者100万的人均产出,摸爬滚打、反复迭代各种战术,才能实现结果,这种组织将来才有机会成功。
如果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组织,在当下和未来都难以生存。组织的成本大于产出,过去还能靠资本输血,掩盖一切,现在没人输血,很难长期生存。
结果导向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结果。就当前形势来讲,很多CEO可能考虑不了太长远的结果,现在需要考虑的是这三年怎么存活下去,然后再考虑五年乃至更久的中长远布局。
集中所有兵力拿结果,对每个员工个体,都需要问一个问题,你的结果是什么?你创造了什么样的产出?
因为公司有直接与业绩挂钩的部门,也有间接支持部门,从评估人均产出的角度来看,组织的最小单位模型,可以考虑「三三制」,包括一个销售,一个技术,一个运营维护。按照人均产出,三人小组共同完成150万元目标才是正常的。
研发也需要跟结果发生关系,否则容易出现阳春白雪,只搞纯粹的科研,不与业务挂钩。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是有害无益的。而财务、人事、行政等中后台部门,也可以更精简。
假设一家技术公司团队有100人,那么30个研发、40-50个销售及运营,其他中后台部门20人的配置是合理的。后方一定要精干,因为它不直接生产结果。公司60%的团队应该与结果直接挂钩。考虑到影响长期结果的研发、新业务探索,可以保持10%的人跟当下的产出没有关系。但也不能多了,多了又吃大锅饭。新业务、新技术的探索应该保持精干的小分队。
大部分创业公司组织能力偏弱,这不是某个CEO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在过去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个问题往往被忽略了。而现在公司需要精细化运营,组织方面的问题被放大,需要CEO重视和警醒。
后疫情时代,也是修炼企业内功,培养自己的人,打磨团队的好时机。
CEO要带领团队不断地打胜仗,公司才能存在,这也是培养自己人的唯一途径。
疫情的阴霾终会散去,在这个时期打造好健壮组织的创业者们,相信会迎来更好的发展。
更多创业公司组织方面的问题,欢迎CEO与我们联系,深入研究与探讨。
(李志刚,山海成长营创办人、新经济100人创始人兼CEO。著有《创京东》和《九败一胜: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在京东早期,美团、拼多多A轮时,判断并帮助他们成长。山海成长营已成就12家行业头部、5家独角兽、2家百亿、1家百亿美元。联系邮箱: BP@newtop100.com)